導讀: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,初步核算,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6.9%。分產業看,第一產業增加值60863億元,比上年增長3.9%;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78億元,增長6.0%;第三產業增加值341567億元,增長8.3%。
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,初步核算,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6.9%。分產業看,第一產業增加值60863億元,比上年增長3.9%;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78億元,增長6.0%;第三產業增加值341567億元,增長8.3%。
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,雖然GDP增速創25年來新低,但是按照2015年初提出的7%左右的目標,應當說還是完成了,屬于合理區間。事實上,在目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以及中國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,能夠達到6.9%的增速,已經相當不容易。更何況,這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范圍內,仍屬于很高水平。
需要注意的是,對中國經濟來說,速度已經不是衡量發展水平的唯一指標,甚至不是最主要的指標。
文章分析,與前些年的高增速相比,跌破7%確實有點令人擔憂。但是,過去的高增長是建立在高消耗、高污染、粗放發展、低端制造的基礎之上,看起來數量增長快、規模擴張猛,實際上競爭力不強,數量和質量、速度和效率是背離的。這種增長速度已經不適合中國經濟發展要求,也不適合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。
6.9%背后所隱含的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的成效,是數據所不能完全反映的。第三產業增加值已超過GDP的50%,說明中國經濟出現了比較好的轉型效果;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.2%,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.1個百分點,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11.8%,比上年提高1.2個百分點。說明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已經取得初步成效,傳統產業改造升級、新興產業發展已經使產業結構出現了優化。
同時,高鐵、核電、特高壓等高端裝備制造紛紛走向世界,參與國際最高水平競爭,說明中國在推進技術創新、技術升級、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方面,已經朝著世界先進水平邁進。這一切,比起過去的高增長可能更能體現中國經濟的實際水平。
固然,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經濟大國來說,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完全必要的,也是符合經濟發展實際的。但是,到底多高才是最合理、最合適的,這顯然不是理論上的簡單推算,也不是前些年經濟數據的簡單延續。
文章指出,經濟增長速度必須結合經濟發展的實際和轉型的需要,結合中國對經濟發展的新要求。因此,7%絕不是中國經濟的“生命線”,更不是判斷中國經濟是否存在風險的根本標準或者唯一標準。
中國眼下經濟增長速度放慢,一方面是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,是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反映,不具有普遍意義,更不能說明中國經濟更糟糕;另一方面,是中國主動適應世界經濟形勢變化、適應經濟轉型需要做出的調整與優化。增速放緩不會對中國經濟整體格局產生影響,更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。
對中國來說,目前最急需做的還是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,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平衡,合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,使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高杠桿、高庫存、高成本等矛盾和風險能夠在供給側改革中得到比較好的化解,有效拉長各種社會短板。
這些方面的矛盾和問題若能解決,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一點,對中國經濟發展只有好處、沒有壞處。更重要的是,把基礎夯實了、風險排除了、矛盾解決了,中國經濟仍有可能以世界領先的增長速度發展。
所以,面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破7,應當理性看待、客觀對待,既不要麻痹大意,也不要驚慌失措,既不要盲目樂觀,也不要悲觀失望。如果過度在乎7%的特殊意義,就極有可能被其綁架,使自己亂了方寸。至于外界怎樣評判,中國不必過分關注,要做的就是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“五大任務”,一個一個抓落實、抓到位、抓出成效。
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,初步核算,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6.9%。分產業看,第一產業增加值60863億元,比上年增長3.9%;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78億元,增長6.0%;第三產業增加值341567億元,增長8.3%。
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,雖然GDP增速創25年來新低,但是按照2015年初提出的7%左右的目標,應當說還是完成了,屬于合理區間。事實上,在目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以及中國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,能夠達到6.9%的增速,已經相當不容易。更何況,這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范圍內,仍屬于很高水平。
需要注意的是,對中國經濟來說,速度已經不是衡量發展水平的唯一指標,甚至不是最主要的指標。
文章分析,與前些年的高增速相比,跌破7%確實有點令人擔憂。但是,過去的高增長是建立在高消耗、高污染、粗放發展、低端制造的基礎之上,看起來數量增長快、規模擴張猛,實際上競爭力不強,數量和質量、速度和效率是背離的。這種增長速度已經不適合中國經濟發展要求,也不適合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。
6.9%背后所隱含的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的成效,是數據所不能完全反映的。第三產業增加值已超過GDP的50%,說明中國經濟出現了比較好的轉型效果;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.2%,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.1個百分點,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11.8%,比上年提高1.2個百分點。說明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已經取得初步成效,傳統產業改造升級、新興產業發展已經使產業結構出現了優化。
同時,高鐵、核電、特高壓等高端裝備制造紛紛走向世界,參與國際最高水平競爭,說明中國在推進技術創新、技術升級、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方面,已經朝著世界先進水平邁進。這一切,比起過去的高增長可能更能體現中國經濟的實際水平。
固然,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經濟大國來說,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完全必要的,也是符合經濟發展實際的。但是,到底多高才是最合理、最合適的,這顯然不是理論上的簡單推算,也不是前些年經濟數據的簡單延續。
文章指出,經濟增長速度必須結合經濟發展的實際和轉型的需要,結合中國對經濟發展的新要求。因此,7%絕不是中國經濟的“生命線”,更不是判斷中國經濟是否存在風險的根本標準或者唯一標準。
中國眼下經濟增長速度放慢,一方面是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,是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反映,不具有普遍意義,更不能說明中國經濟更糟糕;另一方面,是中國主動適應世界經濟形勢變化、適應經濟轉型需要做出的調整與優化。增速放緩不會對中國經濟整體格局產生影響,更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。
對中國來說,目前最急需做的還是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,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平衡,合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,使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高杠桿、高庫存、高成本等矛盾和風險能夠在供給側改革中得到比較好的化解,有效拉長各種社會短板。
這些方面的矛盾和問題若能解決,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一點,對中國經濟發展只有好處、沒有壞處。更重要的是,把基礎夯實了、風險排除了、矛盾解決了,中國經濟仍有可能以世界領先的增長速度發展。
所以,面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破7,應當理性看待、客觀對待,既不要麻痹大意,也不要驚慌失措,既不要盲目樂觀,也不要悲觀失望。如果過度在乎7%的特殊意義,就極有可能被其綁架,使自己亂了方寸。至于外界怎樣評判,中國不必過分關注,要做的就是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“五大任務”,一個一個抓落實、抓到位、抓出成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