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東北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的日益臨近,吉林省近年來通過依托林業科技,盤活林業資源,發展林下經濟,走出了一條林業轉型綠色發展之路。
作為我國重點林業省份之一,吉林東部長白山區素有“長白林海”之稱,既是我國重要的商品材基地、林業產業基地、木材戰略資源儲備基地,又是國家東北生態屏障。全國五大森工集團中,吉林省坐擁吉林森工、長白山森工兩席。近年來,吉林依托科技,擴大林業經濟增值空間。
在長春市九臺區波泥河林場,成片的樟子松上長出了紅松新穗。“樟子松嫁接紅松,三年后就可以結松塔,十年后就能達到盛產期。”林場副廠長才巨明說。
近年來,長春市已營建樟子松嫁接紅松林1770畝。才巨明說,嫁接后,紅松還可在土壤瘠薄的向陽陡坡、沙地、堿地等地區生長,既能改善和豐富生態資源,又能擴大林業經濟的增值空間。
這些嫁接后的千余畝紅松林,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。7年后,每畝紅松的松籽產值可達1320元,成為當地林農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。
在依靠科技轉型的同時,吉林還推出林區觀光游、漂流探險游、草原濕地游以及北國狩獵游等特色旅游產品,先后投資30多億元,初步形成了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”配套的林業生態旅游服務體系。2013年,吉林各生態旅游區接待人數達到900萬人次,社會綜合收入近60億元。
另外,依托長白山區豐富的森林和中草藥資源,吉林發展林下特色經濟,打造了野山參、五味子、食用菌、林蛙等主導產業,使林下經濟成為林業轉型發展的新亮點,林業職工致富的主渠道。
去年5月,長白山森工集團與中國醫藥集團強強聯合,共同致力于打造長白山中藥材旗艦品牌。1953年建局的黃泥河林業局,林場職工實現了由伐木工人向中藥材種植工人的轉型。2014年全局薇菜種植面積2250畝,職工種植戶達705戶,年產值1600萬元,戶均年純收入近2萬元。
黃泥河林業局黨委書記宋利波說,中藥材產業帶動林下經濟發展,將成為林業職工增收、林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途徑。